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烟台海上有座“绿色宝藏”!“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上线

时间:2023-08-21 11:04:37 来源:大小新闻 分享至:

“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


(资料图)

在莱山区四十里湾西部海域,从空中俯瞰由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建造的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像一条“宝石项链”镶嵌在蔚蓝海面上。

这里不仅孕育着上百万尾海鱼,更是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智慧型海洋牧场综合体。更为重要的是,这儿还是一座绿色低碳的“宝藏”。

海上,一块块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综合体平台上,年发电百万度,完全满足“耕海1号”的生产、照明用电;海下,投放的人工鱼礁可以帮助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大量藻类和贝类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点,以达到海洋固碳的目的。这一海洋牧场碳汇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让“耕海1号”摇身变为渔业的“碳”路先锋。

日前,记者走进了这座“绿色宝藏”,探究它如何开发渔业的固碳潜力,实现海水养殖渔业汇碳、存碳和固碳的多元化目标,打造出渔业绿色可持续养殖的“烟台模式”。

给海洋生物造“房子”

人工鱼礁藏“碳”于海

在海洋中,凡是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海洋碳汇即“蓝碳”,它是生物固碳的“宝库”,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路径的重要一环。

“耕海1号”如何打造蓝色碳汇循环经济区域?人工鱼礁发挥了大作用。

贝类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捕获海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合成碳酸钙外壳,是最经济有效的蓝碳途径之一。如果在光秃秃的海底,放置一些坚硬的构造物,大量藻类和贝类就会附着生长,不仅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完善海底生态系统,还能进一步实现海洋生物的固碳功能。

海洋牧场碳汇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位于“耕海1号”南部开放海域的海珍品增殖区,共成堆投放了约204.48万块多功能组合增殖礁,占用海底面积3.24公顷。在位于“耕海1号”海钓长廊周边及内部海域的天然集鱼区,平铺和成堆投放了鱼礁8280空方,礁区占用海底面积0.7483公顷,为海洋渔业资源提供栖息和庇护、孵幼场所,恢复并增殖所在海域的天然渔业资源,产出野生渔获。

“人工鱼礁就是我们为贝类和藻类生物搭建的‘住宅’,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可为海洋藻类及附着生物提供附着基质,恢复海洋藻类及附着生物,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同时,人工鱼礁建设可为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及索饵场所,结合苗种的底播增殖,可有效的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渔业资源循环可持续发展。”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将投放人工鱼礁3.7万空方,占用海域面积3.9883公顷,充分开发碳汇渔业的固碳潜力。”

上可发电下可养鱼

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从空中俯瞰“耕海1号”,一番新景象映入眼帘,综合体平台上架起了一排排板子阵列……登上平台走近一看,这不是普普通通的板,而是具有太阳能发电功能的光伏板。

在海上架设光伏板阵列,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形成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光渔互补”发电新模式。

“我们通过建设1610平米,768块PERC单晶硅双玻双面光伏发电组件、传输线缆及40组蓄电池,打造出‘光渔互补’模式,实现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除光伏发电外还建设了风力发电作为能源补充。“这些新能源发电设施能够年产约百万度电,足以满足海洋牧场综合体的照明和生产养殖需求,极大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绿色节能发展。”目前,“光渔互补”模式已完成项目基础建设,开始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光渔互补的优点不仅在于节约能源,还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在这种模式下,太阳能电池板被架设在水面上,可以有效地阻挡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使水体温度降低。这种降温效应不仅有利于水产养殖,还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海洋牧场碳汇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成后,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是不容小觑的。能够打造渔业绿色可持续养殖模式,提高碳汇渔业产量并优化养殖产业结构,实现不同能量物质的循环利用、养殖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协调和统一,形成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的“三低”产业,实现海水养殖渔业汇碳、存碳和固碳的多元化目标。

“海洋牧场碳汇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通过碳汇循环经济区域的海产品销售,并配合‘耕海1号’项目开展休闲渔业运营,探索海洋牧场发展新路径,为复制推广海洋牧场绿色低碳发展积累宝贵的‘烟台经验’。”该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王鹏静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